e品小说网

繁体版 简体版
e品小说网 > 四合院:我是林天才 > 第 24章 票据时代到来

第 24章 票据时代到来

很快,录取通知书陆续送达了四合院,院里的刘光齐被分配到一所中专学校就读,林天才和许大茂则升入高中学习,而院里另外两位同龄人则没有继续求学。

林天才的选择让全院的人都大跌眼镜。

中考成绩公布后,学校将林天才的诉求向上级汇报。

教育系统对这位全市中考状元相当重视,特地派工作人员到院里来做思想工作。

但林天才清淅地向领导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和人生规划,上级在了解情况后,最终批准了他就读高中的申请。

院里的人知道后,都说他犯傻,以全市第一的成绩,任何中专都可以随意挑选,但他偏偏选择了高中。

整个暑假,林天才都异常忙碌,不是去武馆练功,就是在图书馆看书,院里很少能看到他的身影。

1953年9月初,北京城已渐染秋意。

南锣鼓巷95号院内,几个年轻人在新学期伊始,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。

一大早,院子里就热闹非凡。

刘海中洪亮的嗓音里洋溢着压抑不住的喜悦:“光齐,快点!中专第一天报到,可不能迟到。”

刘光齐穿着一身崭新的蓝布制服,胸前别着一支闪亮的钢笔,精神斗擞地走出家门。

院里邻居们早就得知他被机械制造学校录取的消息——录取通知书两个月前就到了,那时刘海中高兴得差点放鞭炮,逢人就要眩耀一番。

阎埠贵推了推眼镜,笑道:“时间过得真快啊,感觉昨天才看到光齐的录取通知,今天就要正式开学了。”

刘海中满脸自豪,心里暗想:也不看看是谁的儿子。等三年后毕业,国家直接分配工作,那才真是给他长脸。再看看阎解成,虽然有个当教师的父亲,成绩还不是一样差劲。

许大茂打着哈欠从屋里出来,看着这一幕很不是滋味。

刘光齐平时成绩也没多好,居然能考上中专,总觉得有点不科学。

哪象他,还得去读高中,其实院里人都心知肚明,许大茂中考成绩勉强过关,全凭他父亲许富贵找关系托人,才勉强和林天才进了同一所高中。

看着刘家父子走出大院,许大茂凑到林天才身边,压低声音说,“你说刘光齐平时成绩也就那样,怎么就能考上中专?该不会是”

林天才让他别瞎猜,刘光齐成绩其实还可以,能读中专也不错,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路。

许大茂撇撇嘴,“得,就你看得开,我爸为了让我上高中,不知求了多少人,送了多少礼。你要不是全市第一,教育局能特批你上高中?”

这时,许富贵提着鸟笼从后院溜达过来,听见儿子的话,瞪了他一眼,“知道老子不容易就好好学,你要有人家天才一半的努力,我也不用求爷爷告奶奶。”

许大茂缩缩脖子,不敢吭声了。

许富贵转向林天才,脸色缓和许多,“天才啊,你和大茂同班,多带带他,你这全市第一的成绩,教教这臭小子怎么学习。”

林天才点点头:“许叔放心,我们会互相帮助的。”

去学校的路上,许大茂难得认真地问:“说实话,天才你后悔吗?全市第一啊,什么中专不能上?非要读高中。”

林天才目光坚定地望着前方,“不后悔我想上大学,读更多的书,看更远的世界。”

许大茂摇摇头,实在搞不懂林天才的想法。

他只想混个高中文凭,然后让老爸找个放映员的工作,那日子岂不是美滋滋。

第一节课是数学,新来的李老师以前是大学讲师,因院系调整分配到中学任教。

他讲课深入浅出,林天才听得全神贯注,旁边的许大茂却哈欠连天,他压根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,不由小声嘀咕:“这讲的都是什么天书”

下课铃一响,许大茂立刻精神起来,想拽着林天才就往操场跑。

他上课不积极,下课可得补上,有时还能投两个球。

林天才让他自己去,他想去逛逛学校,看看图书馆在哪儿,许大茂见林天才没兴趣,便自己走了。

放学路上,两人恰巧碰上了放学回来的刘光齐。

林天才主动打招呼,问他第一天上学感觉如何。

刘光齐满脸兴奋,“太棒了,我们学校有好多任务具机设备,老师说我动手能力强,将来一定能成为优秀的技术工人。”

许大茂则对女同学比较感兴趣。

刘光齐不好意思地笑笑,“我们班四十个人,就三个女生。不过我们都立志学好技术建设祖国,不想别的。”

许大茂顿时没了兴趣——都是男生有什么好玩的?不象他们高中,漂亮女生还不少,也不知道有没有机会牵牵小手。

林天才还询问了中专的住宿情况,没想到现在读中专条件还挺好,像后世一样8人一间。

谈到学习时,许大茂就抱怨这抱怨那,谁让他听不懂呢。

反倒是林天才觉得没有多难,应该是因为他前世读过高中,加之穿越过来喝了灵泉水,脑子开窍了不少,老师讲过一次他都能记住。

三人有说有笑地聊起学校的其他趣事,气氛融洽。

时间来到1953年底,中央政府决定对粮食等关键物资实行“统购统销”政策。

为了配合这一政策,保证首都的稳定供应和公平分配,北京市开始发行和使用粮票和油票。

随着短缺范围的扩大,票证的种类迅速增加。

北京市民很快就需要用肉票、蛋票、糖票、肥皂票、火柴票等来购买相应的副食品和日用工业品。这也宣告着正式进入了票据时代。

城镇居民户口,每人每月都有标准定量,市面上的任何交易都需要凭票购买。

贾张氏这才意识到,当初秦家坚持不分粮食,是多幺正确的选择。

粮票的出现,象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,在95号院里激起了层层涟漪。

最初的新奇感迅速被精打细算的焦虑所取代,定量供应,意味着再也无法象过去那样,手头有点闲钱就能多买点细粮或肉食改善生活了。

贾张氏如今是院里最庆幸的人之一,逢人便夸自己有远见,响应国家政策把秦淮茹的户口落城里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